海拔2400米的四川泸定县岚安乡昂州村,群山环抱。藏族少年张浩文家的院坝里,一盏造型独特的路灯静静伫立——风力发电机的“螺旋桨”,被设计成飞机模样,日夜旋转,仿佛在积蓄着飞天的力量。此刻,家中客厅最显眼的位置,摆放着一封来自空军航空大学“飞行与指挥”专业的录取通知书。这抹象征着蓝天的深蓝配资门户优选网,犹如一面小小的旗帜,瞬间点亮了这个村落沉寂的期盼,也映照着张浩文从红军浴血过的热土,飞向万里苍穹的壮阔航程。
深山少年初望天穹
“小时候看《壮志凌云》,飞行员开着战机,太帅了。”张浩文的“蓝天梦”启蒙于银幕光影。然而梦想真正照进现实,源于初二那年在南充白塔中学聆听的一场讲座——绵阳中学空军青少年航空学校的招生宣讲点燃了他心底的火种。
父母是昂州村地道的农民,虽有不舍,却无比坚定。“我们祖祖辈辈是农民,就想给孩子更好的平台。”父亲张小毅回忆,当年狠心将13岁的张浩文和12岁的女儿一同送往南充求学,“孩子他妈哭了好久,但为了他们的‘明天',长痛不如短痛。”
通往蓝天的路,第一道关卡就充满挑战。在成都招飞中心的三天体检,张浩文在忐忑中等待命运的裁决。“原本觉得孩子太瘦,估计体检得刷下来,万万没想到通过了!”张小毅的语气里,至今仍带着当初的激动。那年全校十余人报名,最终仅三人突围。随后,张浩文以703分的中考成绩,成功叩开了绵阳青航校的大门。
青航校淬炼飞天翼
踏入青航校,半军事化管理的“震撼教育”扑面而来。清晨六点半的号角、严格的军政训练、繁重的文化课程与体能锤炼,构成了高强度的成长日常。
真正的考验在高三降临。冲刺高考的用眼过度导致视力急剧下滑,而决定命运的“定选”体检却因故从一月推迟到三月。“视力退到0.8/0.9,怕过不了关。”重压之下,张浩文甚至一度偷跑回家。在父母、教官的劝导下他重返考场,最终以优异的成绩和合格的身体素质,赢得了这张通往梦想的“通行证”。
张浩文告诉记者,支撑他穿越黑暗的,是刻在骨子里的信念。他坦言,当时只有一个念头:“咬牙坚持了两年,再挺一挺,绝不能让机会溜走。”压力爆棚时,父母的电话、老师的开解、周末短暂的外出散心,成为他喘息的空间。高二那年在辽宁某部队外场,他颤抖着写下歪斜的登机信息,登上教练机驾驶舱后内心的兴奋,在机械的轰鸣声中化为更为坚定的决心:“我要当飞行员!”
红色基因铸凌云志
张浩文的凌云壮志,深植于岚安的红色土壤。1935年,红军在此建立康区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府,七次浴血奋战,六百英魂长眠。村中斑驳的标语、长辈口中壮烈的红军故事,成为少年心底无声却强大的滋养。
“从小听红军故事,就想当兵。”家乡的红色血脉,与寝室门口“金头盔”飞行员蒋佳冀海报上的英姿交织,塑造了他纯粹的信仰:“祖国需要我们,就把自己奉献给祖国。”
家庭的托举同样深沉。为改善生计,张小毅贷款买车跑运输支撑家用;外公曾远赴南充陪读;面对儿子高三的视力危机,父母忍痛放松学业要求:“身体更重要。”当录取喜讯在“平安健康一家亲”家族群刷屏,最令他自豪的是儿子的懂事、孝顺和那股子读书的韧劲。
万里长空待新鹰
七月底,张浩文将搭乘运-20飞向空军航空大学。这个曾因体重过轻被教官叮嘱“好好增肥”的瘦削少年,目光已投向更远的未来:“想成为轰-20飞行员,保家卫国。”面对未知的军校挑战,他带着岚安赋予的韧性:“如果结局并非所愿,就在尘埃落定前奋力一搏。”
张浩文的成功,不仅是个人的荣耀、家庭的骄傲,更在生养他的岚安乡激起了强烈回响。“张浩文考上空军航空大学,是我们全乡的骄傲!”岚安乡党委副书记张霞由衷地说,“他给乡里的娃娃们树立了活生生的榜样——哪怕我们在大山深处,只要心怀梦想,脚踏实地,照样能考上顶尖学府,飞向广阔天地!乡党委政府会持续关注他的成长,期待他以优异成绩,回报家乡父老的厚望!”
从大渡河畔的红色热土到共和国广袤的蓝天,这个藏族男孩的追梦足迹印证着个人梦想与国家意志的共鸣。绵阳青航校的体系化锻造、父母以心血铺就的求学路、深植血脉的红色信念,共同托举起这只山坳里飞出的雏鹰。他的振翅高飞,是强军征程上万千普通农家子弟奋力拼搏的缩影——当时代的云梯架起,最坚韧的翅膀,终将搏击长空,翱翔万里。
记者手记
采访张浩文时,他刚满6岁的堂弟一直好奇地在旁玩耍。那份承载着哥哥荣耀的空军航空大学录取通知书,成了小家伙最珍视的“玩具”。他小心翼翼地捧着,一遍遍抚摸着上面的字迹和图案。虽然看不懂文字,更不解其深意,但他知道,他最崇拜的哥哥要去学开飞机了!“哥哥学习好,干活也厉害!”小家伙仰着头,眼神发亮,“我要像哥哥一样,当男子汉!”也许就在那一刻,哥哥展翅高飞的身影,已悄然在这小小少年的心田里配资门户优选网,播下了一颗名为“蓝天梦”的种子。
通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